Wangd-wiki-article-2019-aibook

来自cslt Wiki
2019年10月13日 (日) 10:02Cslt讨论 | 贡献的版本

(差异) ←上一版本 | 最后版本 (差异) | 下一版本→ (差异)
跳转至: 导航搜索

《人工智能》的故事


经过一年的艰辛,《现代人工智能简介》一书终于出版了,不过被清华出版社的老师改成了更庄严的名字:《人工智能》。虽然有点儿心虚,但想来总 比《玩转人工智能》这些更符合实际。总体上,这本书还是定位”高端科普”的。成书后,原来的200页变成了158页,看起来比我想象的要薄;出版社确实 做了不小改动,特别是把引用文献一个个加到了正文底部,这个工作量可真是不小,也难怪花了这么久时间。今天查了一下,天猫、京东基本上都上 架了。


说起来这本书还得回到2018年元旦。在美国罗德岛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利节老师凌晨5点多给我发一个”祝你全家新年快乐“的微信,然后聊起我在干嘛。 我说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写《现代机器学习导论》这本书,已经完成了9章,然后她就很高兴地表示去”拜读一下你的大作”。我就忽然想到,这个 《导论》还是太深了,如果能做成个小学版、初中版,受众就更多了。利老师就表示“如果要我做一定尽力”。1月5号,再聊起这个事来的时候,我们 就商定由她先调研一下,问下几个高中老师,看学生们的需求。于是到1.29号,我们就确定以视、听、言、行、思五部分为主线的框架,并决定上半年 去一个中学先调研调研。2.10号,我们先准备完成了调研试讲的ppt,并在图南思维组织的冬令营中做了试用。到3.14号,利老师告诉我中学那边联 系的差不多了,是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,对口老师叫许莎,是她师姐。4.24-4.26号,利节老师从美国回来,我们在重庆汇合,见到了许莎老师。 我们在巴蜀中学讲了三堂课,积累了第一手资料。总体来说,许老师认为课程还是偏难,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,在不增加他们学习压力的前提下 补充AI知识。这一点我深表赞同,并邀许老师加入,一起完成一本适合高中生的书。

当天晚上,和许老师在嘉陵江边上一个颇显古色的小酒馆里小聚之后,即回到北京。4月28日,我、利节、许莎三个建了个”活动组“的编写群。5月开始讨论编写框架和重点,确定”基础方法-当前方法-研究前沿-案例“这样的主线,确定”书中不出现一个公式“的原则,确定了"科普+编程实践 ”的方案。后续两个月因为各种杂事多,编写的事就耽搁下来,直到6.28号,学校开始放暑假,编写开始启动。由我写第一搞,利节老师检查和丰富,最后由许莎老师转成较平易的语言。几位老师从装cvs、latex等基础工作开始,在北京、美国、重庆三地协同办工,每隔一天一次同步微信 电话会,进度基本上是每周一章。原本计划写100页,最后实际到快200页了。其间利老师还找到一位美工,负责设计书中的插图。

写作过程的主要问题还是内容的深浅度问题,我的风格是不知不觉就把事情写深了,受到许老师的批评。她认为"不用把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方方面面都灌输到里面,要以点概面,写一些他们容易理解的,实操性强的,结合生活实际的,毕竟不是学术著作,不需要面面俱到,而是怎么样吸 引他们读下去,能动手,能够获得一些点的体验,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,就可以了。",而这一点对我就很困难。实践证明,直到成书,我们的风格还是高级科普,当初想为高中生编一本入门书的希望还是没有达成。不过,幸好有许莎老师不停提醒,我们这本书才没成为专业笔记。不 过,幸好有许莎老师不停提醒,我们这本书才没成为专业笔记。不过,幸好有许莎老师不停提醒,我们这本书才没成为专业笔记。不过,幸好有许莎老师不停提醒,我们这本书才没成为专业笔记。不过,幸好有许莎老师不停提醒,我们这本书才没成为专业笔记。不过,幸好有许莎老师不>停提醒,我们这本书才没成为专业笔记。不过,幸好有许莎老师不停提醒,我们这本书才没成为专业笔记。不过,幸好有许莎老师不停提醒,我们这本书才没成为专业笔记。不过,幸好有许莎老师不停提醒,我们这本书才没成为专业笔记。

8.7日,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稿,之后开始进行检查。这一遍就快很多。到8.27号,我们已经完成了三遍复查。之后开始处理图片、引用等细节问题。其间蔡云麒博士还帮忙对引用和图片版权进行了处理。9月初,与清华出版社联系,刘翰鹏老师把这本书定位为科普,而非高中生读物。9.27日,插图完成,10月10日,编辑部将书名定为《人工智能》,19年6.13日选定封面,10月10日出版。

总体来看,这本书历时1年零10个月,其中编写时间差不多两个月,其后大部分时间在出版环节。感谢两位合作者的配合与支持,感谢先期帮忙审读的老师和同学们。 我深知这本书里肯定有不少错误和不足,然而总是自己的孩子,看着她,还是忍不住微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