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教学参考-29”版本间的差异
来自cslt Wiki
(以“==教学目标== *重温古诗词的特点,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诗人与机器诗人在诗词创作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*讲授机器做诗的基础方法...”为内容创建页面) |
(没有差异)
|
2022年7月17日 (日) 07:46的版本
教学目标
- 重温古诗词的特点,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诗人与机器诗人在诗词创作方面的优势与劣势
- 讲授机器做诗的基础方法,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
- 引导学生讨论人工智能在美学理解、艺术创作方面的可行性
教学内容
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。早期诗与歌是分开的,合乐的称为歌,不合乐的称为诗。诗从歌中分化而来,为语言艺术,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。 随着社会发展,从早期的《诗经》,到《楚辞》,再到乐府诗,魏晋南北朝民歌,格式相对灵活。有唐一代,诗的体例日渐成熟,也日渐严格。后来发展到 宋词,格式趋于多变,元曲则更灵活一些。到现代诗出现以后,基本不再受体例限制。
不论是哪种类型,诗歌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,是人类情感的集中体现。历史上的诗人,无不是惊才绝艳之辈。如果机器学会做诗,而且能打动人的话, 那可能意味着机器具有模仿人类感情的可能。同时,诗歌具有极强的创新性,如果机器能够做诗,说明机器学会了创新。因此,机器做诗本身,不仅是个技术 性的工作,更重要的意义是探索机器与人在基础感情、基础创新能力等非传统智能活动方面的共通性。